初心如磐,在华傲沃土中成长

日期:2025-11-13   来源:华傲   浏览次数:204  

编者前言

三十载风雨兼程,守护的是江河安澜,更是一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初心诺言。在华傲水利公司迎来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我们聆听到了年轻的副总监理工程师严圣璋铿锵有力的成长回响。

他的故事,从荆江大堤那个七月开始——烈日下精准至毫米的环刀取样,深夜里灯火通明的监理日志,将“严谨、负责、坚守”的种子,深埋于泥泞的沃土。他的成长,伴随着技术的奔腾——从发表论文到申报专利,他以创新筑牢工程质量“防线”,展现了华傲人从“跟着学”到“独立干”的锐意进取。他的担当,在观音寺闸除险加固的冻雨寒风中熠熠生辉——与时间赛跑,为通水而战,最终换来涓流润泽大地,守住了对百姓的承诺。

本文不仅是个人十二载青春的缩影,更是华傲三十年砥砺奋进的见证。我们从中看到,变的是全站仪和无人机的“智慧建造”变迁,不变的,是水利人骨子里对生命的尊重与脚下土地深沉的爱。

谨以此文,致敬公司砥砺奋进的三十年,致敬每一位以水利之名,致时代长河的同行者。前路漫漫,初心如磐,让我们共赴新征程,继续为山河安澜贡献智慧与力量。

初心如磐,在华傲沃土中成长

荆州洈水水库工程监理处 严圣璋

晨光初露,我又一次站在了这片熟悉的工地上。脚下是新翻的泥土,耳边是轰鸣的机械声,眼前是蜿蜒的河道正如巨龙苏醒。作为一名水利现场监理,这样的场景早已融入我的生命。而今,在华傲水利公司即将迎来成立三十周年的重要时刻,这寻常的晨景却让我心潮澎湃——三十载风雨兼程,我们守护的何止是江河安澜,更是一个关于初心与坚守的诺言,一份刻在水利人骨子里的责任。

初遇:在泥泞工地埋下“坚守”的种子

刚入行时,工地上的老工程师曾对我说:“水利人的眼睛,既要看得见毫米级的误差,也要装得下千秋万代的福祉。”这些年来,在每一个监理岗位上,我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从测量放样的第一个点,到竣工验收的最后一个章,我们手中的图纸、仪器、监理日志,记录的不仅是工程数据,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尊重。

我是幸运的,入行初始便有幸参与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监理——这座被誉为“长江万里第一堤“、”皇堤”的水利堤防,初见时便以巍峨身姿震撼了我,可随之而来的,是对肩上责任的忐忑。它守护着江汉平原数千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施工高峰时期的轰轰烈烈,却直接决定工程质量的最终闭环,容不得半点马虎。

我们公司负责的全堤段182.35公里的工程监理任务,施工内容繁杂多样,工作任务包括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组织协调、相关专项验收及保修期监理等工作。现场需对已完成的堤身加固、防渗墙施工、堤顶道路铺设等等各项工作进行逐一复核验收。初到现场,我连水准仪的精准校准都有些生疏,然而现实却没给我“适应期”,老前辈直接把图纸和检测工具交到我手上:“水利工程容不得半点含糊,每一个数据都要记准,每一处细节都要看到。”

记得第一次参与堤身压实度检测,我们在堤内压浸平台上每隔 50米选取一个检测点,用环刀法取样。七月的荆江大堤,烈日炙烤得堤面温度超过 40℃,脚下赤脚应该会烫得人不敢多站,堤顶老旧的沥青路面粘鞋,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往下淌,模糊了图纸上的标注。我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将取土环刀垂直压入土层,生怕力度不当影响检测结果。同伴在一旁盯着,时不时提醒:“角度再正一点,速度慢些,确保土样完整。”那天,我们从清晨忙到日落,一共取了32个土样,每一个都要当场称重、记录、标注位置。回到监理处时,我们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手上也磨出了水泡,但看着笔记本上整齐的检测数据,心里却满是踏实——这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监理”二字背后,是对每一寸堤防、每一组数据的极致负责。

那段在荆江大堤的日子,我跟着白天跑现场、测数据,夜晚在监理处办公室里统计各方信息、整理材料、核对图纸、记录监理日志,常常忙到深夜。虽然辛苦,但每当现在我站在全新的大堤上,看着宽阔的长江水缓缓东流,想到这条大堤守护着沿岸的村庄、农田,心中便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有幸自己曾经为它的建设而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正是在荆江大堤的监理工作中,“严谨、负责、坚守” 的信念,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成为我此后在华傲公司监理生涯中从未动摇的准则。

成长:以技术创新筑牢工程质量的“防线”

工程质量是监理人不可逾越的底线。为了尽快提升专业能力,我抓住每一次学习机会:公司组织的专业培训,我从不缺席;项目现场遇到问题,无论是领导、前辈还是参建各方,我都主动请教;每一个施工难题,我都当成成长的阶梯,反复琢磨、总结经验。在专业知识的积累中,我慢慢从“跟着学”变成“独立干”,从一名青涩的新人,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监理骨干。

随着水利工程规模扩大、技术要求提升,我愈发体会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我开始尝试将经验转化为理论,先后在行业期刊发表2篇科技论文,聚焦监理工作中的技术难点;作为核心成员,我参与申报5项实用新型专利,每一项都针对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痛点 ——有的解决了防渗墙检测的效率问题,有的优化了混凝土养护的监控方式,这些创新不仅让监理工作更精准,也为工程质量多加了一道 “安全锁”。

在公司的培养下,我顺利取得了工程师职称,如今正朝着高级工程师的目标稳步迈进。回望这段成长路,我始终感恩华傲给予的平台:是公司的技术革新理念,让我有机会接触前沿技术;是团队的帮扶支持,让我在遇到难题时不孤单;是公司对“匠心”的坚守,让我始终保持对水利事业的热爱。可以说,没有华傲的成长,就没有今天的我。

相伴:以十二载坚守书写水利人的担当

从业12载,我参与的监理项目遍布荆州,每一个项目都像一枚勋章,刻着我与华傲共同成长的印记。2022年底的荆州市长江涵闸除险加固工程观音寺闸至今仍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那时工程开工正在疫情期间,后冬季又逢极端冻雨天气,持续的低温冻雨让工地被迫停摆,进度严重滞后。可涵闸关系着下游灌溉与年后度汛安全,必须按时完成通水任务。面对困境,我们没有退缩:一边迅速调整施工方案,将室外作业调整为室内预制与室外施工穿插进行;一边与施工、设计等参建各方反复沟通,优化工序衔接,在保证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跟时间“赛跑”。

那些日子,我们每天天不亮就到工地,检查设备防冻措施、核对预制构件质量;夜晚则召开进度推进会,复盘当天工作、规划次日任务。冻雨打湿了安全帽,寒风钻进衣领,可没人抱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按时通水!”终于,在全体人员的努力下,项目提前实现通水,并受到当地政府及业主方书面表扬。看着涓涓江水流向灌渠,滋润着沿岸的土地,那一刻,所有的辛苦与疲惫都烟消云散——我们守住了承诺,也守住了下游百姓的期盼。

三十而砺:坚守初心,共赴新征程

三十年来,我虽未见证水利行业的“人挑肩扛”,但我见到了“智慧建造”的变迁。全站仪替代了经纬仪,BIM技术让设计图纸立体鲜活,无人机巡査让险情无所遁形。但无论技术如何革新,水利人那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始终未变。在质量面前,我们是不近人情的“铁面判官”;在安全底线前,我们是从不妥协的“守门员”。这份执着,源于对生命的尊重,源于对脚下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

作为现场监理,我们是最贴近大地的一群人。烈日在我们脸上刻下沟壑,风雨在我们手中磨出老茧。但我们也是幸福的——当干涸的土地迎来甘霖,当洪水在堤防前俯首帖耳,当万家灯火在守护中安然亮起,那份成就感足以慰藉所有的艰辛。这三十年,华傲人用脚步丈量祖国的江河湖海,用智慧驯服奔腾的激流险滩,用青春书写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丽诗篇。

站在三十年的里程碑前回望,我们交付的不仅是一座座大坝、一条条渠道,更是一个个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今天的华傲,已成为水利行业的“金字招牌”。但无论走多远,我们从未忘记为什么出发——那就是让水造福人民,让江河成为幸福之源。

三十而砺,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新征程的起点。作为新时代的水利人,我们将继续以水为墨,以大地为纸,在监理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当千百年后的人们回望这个时代,他们会看见——在每一道安澜的江河背后,在每一片润泽的土地下面,都深藏着我们这代水利人的初心与坚守。

谨以此文,致敬华傲水利公司砥砺奋进的三十年,致敬每一位在水利战线上默默奉献的同行者。前路漫漫,让我们继续以水利之名,致时代长河,为山河安澜、国泰民安贡献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和力量。